首页 资讯 综艺 全网围观100人野外“云发疯”背后,为什么说短视频可以替代综艺了?

全网围观100人野外“云发疯”背后,为什么说短视频可以替代综艺了?

搜狐娱乐专稿(胖部/文)

没人能想到,一场全是素人参与的荒野求生挑战赛,居然会成为全网热点。

这场名为“张家界‘七星山·骆驼杯’国际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”的活动,召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狠人,“0帧起手”各施手段,要在野外生存40天以上,以竞争20万起步的终极大奖。

没有明星大咖,没有精致剧本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要靠选手自己争取,这场“野生”赛事却在热度和话题上碾压了不少专业制作的综艺,让网友直呼“追更比看综艺上头10倍”。

截至目前,赛事全网播放量超50亿,官方直播号近30天场均观看人次接近百万,最高人气峰值一度冲破9万,“七星山的骆驼比沙漠还多”等热梗刷爆社交平台。

如此模式松散、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容,凭什么会比市面上大部分综艺更有热度?

这也涉及到长期以来已经有不少讨论的一个问题:如果短视频内容能提供比综艺更极致的情绪价值和观看体验,传统综艺是不是真的要被替代了?

回看这场荒野求生挑战赛的爆火,绝非偶然。

表面上看,它踩中了近年盛行的“抽象文化”风口——选手们的行为充满反差感和不确定性。

学中医的“林北”张博林一言不合就上树学猴叫,认植物时的专业和发疯时的癫狂形成强烈对冲;唯一坚持到后期的女选手“冷美人”杨朝芹,赛前黏着假睫毛、涂着指甲油进山,后期却能面不改色生吞蝗虫,如此疯感的蜕变可谓自带话题度。

而往深了挖,真正戳中观众的是当下都市人对“逃离现状”的强情绪需求,他们称这档直播赛事为“短视频的浪浪山”。

在996、KPI、职场内耗的裹挟下,年轻人困在“浪浪山”中渴望突破,向往荒野里无拘无束的“发疯”,羡慕选手们不用应付领导画饼、不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纯粹,这种“替代性满足”让观看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最好的情绪宣泄口。

不仅如此,节目本身尽管看起来毫无视听专业性,但提供的内容足够硬核,成为支撑传递情绪的价值底盘。

即使从专业层面看,他们的野外生存参考价值着实不多,但直面生存的真实,却让节目有了动人的力量。有高手,“苗王”搭建庇护所、用树皮编织容器取水,处处透着“硬核”;也有窘迫,“冷美人”在断粮三天后,对着镜头说“现在觉得蚂蚱都是山珍海味”;还有因分配食物产生的小争执、深夜围坐分享人生故事的温情时刻……

未经修饰的真实互动,恰恰是综艺行业长期以来的稀缺品。

或者说,这恰恰是综艺在短视频时代,会出现内容危机的底层逻辑。

因为综艺真人秀的本质是“秀”。即使尽可能通过熟人社交、赛制破冰等玩法,尽可能形成真实感;但这种真实依然是经过设计的,由明星“出演”的内容本身也仅仅是接近日常生活,而不能取代生活本身。

尤其是这些年来,传统综艺动辄投入数千万制作费,依赖明星阵容和复杂剧本,却常常陷入题材重复、创新不足的困境,进一步加剧了与观众内容需求的悖离。

但短视频和直播是可以直接触达生活的,让普通人在另一些普通人身上获得共鸣与共情。类似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,早在2023年“在下辉子”策划的一系列寻找老同学的“开盲盒”视频,就成为以真实感破题生活观察的典型案例;之后的许多网络红人都延续了这方面逻辑。

而在媒介特点上,综艺的即时性与互动性,也很难匹敌短视频传播。

比如这次挑战赛,官方账号每天直播并剪辑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切片,矩阵号配合二创传播,观众不仅能实时围观选手动态,还能通过“粉丝最认可取火奖”等互动奖项参与其中,这是每周更新一次的传统综艺无法比拟的。

如果说张家界荒野求生挑战赛是短视频替代综艺的“现实案例”,那么最近走红的AI美食节目《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》通过“烹饪恐龙”,展现了短视频在内容创新上的无限可能——

当AI进一步解放单体创作者的能力边界,专业制作的门槛已经在被持续拉低,价值表达、创意和审美成为核心竞争力。

而当越来越多的“野生”短视频内容开始具备综艺级别的热度和影响力,传统综艺行业或许真的需要重新思考:在短视频的冲击下,如何摆脱对明星和剧本的依赖,找回内容本身的吸引力?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下一篇
《声鸣远扬2025》靠“折磨导师”出圈,搞抽象能救音综吗?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

推荐阅读